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科技與社會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朱有田 
課號
AniSci5034 
課程識別碼
626 U03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備註
上課地點: 生技中心212室。列為社會系系內選修與吳嘉苓合開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1AniSci5034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當科學家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與社會利益有衝突時,科學家該要堅持己見嗎?我們心中理想中的「好」科學家是真的是好嗎?如果從事「純科學」的研究人員,不知道所獲得的結果如何與社會連結,而社會人文領域背景的人們,不了解科學家所從事的活動內容,這可能會有什麼問題?STS --「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是一門連結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課程。這堂課藉由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師與學生,透過經典閱讀與腦力激盪,訓練系統性的思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能掌握科技社會特性的研究人員與公民。

STS也很能協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東亞社會。理解日本如何成為科技大國,要從德川時代的小商家網絡探究起?台灣醫學現代性的代表人物杜聰明,為何一直想推動被視為「落後、不科學」的漢醫醫院?中國一胎化政策的數字1是怎麼來的、和彈道專家的科學社群有何關係?韓國知名幹細胞科學家黃禹錫研究作假,是個人偏差還是生醫國族主義?福島核災之後,東亞的能源轉型,如何進行公民參與?從機器人到基因編輯,新興科技與民主社會的關係有哪些可能性?

這門STS課希望提供給大學部高年級學生以及可能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一些思考科技與社會的方法。STS這個活力充沛的研究領域,於1960年代於北美與西歐迅速發展,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史、科學哲學、科技社會學等研究,以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與方法,探討科技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關係。STS做為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門,已為歐美世界理解並介入科技社會所看重的研究領域,也逐漸成為台灣與東亞社會成為促發反思科技社會發展的利器。STS也不只是提供分析的知識養分,也力圖發展出實踐的工具。近年來,面對層出不窮的科技爭議,以及科技創新,STS期許能促發產生新洞見、新認識與新責任,以面對眼前各類的科技與社會爭議。 

課程目標
相較於STS的導論課程,本課程特別強調 (1)當代科技社群的公眾溝通與社會參與; (2) 東亞科技與社會的發展。我們將介紹STS研究的核心概念,提供同學們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導航圖。

這門課由動科系朱有田老師與社會系吳嘉苓老師合開,並由日本綜合研究大學「科學與教育」學程(http://sas.soken.ac.jp/freshman.html)所支援東亞STS英語工作坊,在STS課程開發上也有其獨特意義。首先是STS課程的東亞合作,應屬創舉。過去東亞STS已在學術研究上累積諸多成果,但是鮮少能夠合作教學。而此次授課的兩位老師與綜研大由伊藤憲二領銜的STS團隊,已於2015年暑假合作過暑期的STS課程。綜研大過去五年針對該校理工農的研究生,開發出對於科學實作密切連結的STS課程,十分受到好評。這些課程探討研究倫理、公眾溝通以及科學的社會責任等當代科學社群重要主題。但是其取向並非傳統的倫理原則或學術分析,而是強調社會脈絡的解析,以及實際的演練。2015年暑假他們來台操作此課程模組,台灣師生深受啟發。本次課程將奠基在之前的教學基礎上,更將例行的STS課程設計與綜研大的課程更緊密結合,並開發符合東亞與台灣情境的教案,與日本團隊的教案相對照。再者,過去STS課程多由社會人文領域的教師所教授,此次農學院與社科院兩位老師合作,除了希望能夠藉此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學生共同修課外,也有助於彼此相互學習、深入課程。台大支援跨院合作的機制,以及農學院支援綜研大學者來台的經費,以及無邊界大學計畫強調校園與社區的結合,也使得這樣的創新課程更為可能。 
課程要求
本堂課上課方式將是講課與討論各半;本課強調,唯有課前事先閱讀,課堂上才能進行實質而深入的討論。這門課的閱讀教材以英語世界、台灣以及東亞STS的重要研究案例,作為深入瞭解STS取向的資源。我們並加入了工作坊與小組期末報告的設計,期待能夠透過同學們具創意的研究報告,豐富這塊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的新興學門。

本堂課的評分方式:(一)演講課參與30%; 課前請完成指定閱讀,上課時充分參與討論等相關活動。上課時若要使用筆記型電腦來作筆記,需事先跟老師說明,以免使用筆電的其他用途而影響其他同學。(二)工作坊參與30%。本堂課有兩次的實作工作坊,包括英語授課的工作坊,將於10月22-23日的週末舉行。另一為針對農學院研究特性所研發的動物保育科技治理主題,也以實際案例的操作為主要目標。兩次工作坊都會設計同學參與與報告,必須有把握能夠全程到場,才能修課。(三)作業一&期末團體報告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週三 2:00pm—4:00pm,或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以下為每週課程進度:
Week 1 (9.13) 課程介紹
觀看電影「舉報者」(2014)
(參考閱讀)
Kim, Tae-Ho. 2008. “How Could a Scientist Become a National Celebrity? Nationalism and
Hwang Woo-Suk Scand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1): 27-45.

Week 2 (9.20) 科學的特性是什麼?STS的多重觀點
Pinch, Trevor and Christine Leuenberger. 2006. “Studying Scientific Controversy from the
STS Perspective.” Commentary paper presented in EASTS Conference: Science
Controversy and Democracy. August 3-5,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參考閱讀)
Merton, Robert. 1973.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Pp. 267-278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edited by Norman Stor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 [1962]1994.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
台北:遠流。(閱讀第六章「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之產生」,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Week 3 (9.27) 西學東進?科技發展的全球與在地
Morris-Suzuki, Tessa. 1994. “Introduction”“Society and Technology in Tokugawa Japan,” in The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ad pp. 1-54.) (可閱讀圖書館線上
中文譯本)
(參考閱讀)
George Basalla, “The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 Science 15 (1967): 611-21.
Mizuno, Hiromi. 2009. Science for the Empire: Scientific Nationalism in Modern Jap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ead: Introduction, pp. 1-15)

Week 4 (10.4) 科技發展與傳統知識
雷祥麟,2010,「杜聰明的漢藥學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
醫療與社會》11: 199-284。
上課討論案例:「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科學與傳統的藝術」
(參考閱讀)
Adams, Vincanne. 2001. ‘The Sacred and the Scientific: Ambiguous Practices of Science in
Tibetan Medicine.' Cultural Anthropology16 (4): 542-575.
Harding, Sandra. 2004. 多元文化與後殖民世界中的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蔡麗玲譯,傅
大為校訂,蔡麗玲導讀),頁171-197,於《科技渴望性別》(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編)。台北:群學。
Sovová, Kerins, Demnerová and Ovesná. 2016 Genome Editing with Engineered Nucleases i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nimals and Plants: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Research Pipeline. Curr Issues Mol Biol. 21:41-62.

Week 5 (10.11) 組裝科學
Greenhalgh, Susan. 2008. Just One Child: Science and Policy in Deng’s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閱讀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An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Making and Policymaking, & Chapter four “A Sinified Cybernetics of Population.”)
(參考閱讀)
吳嘉苓,2014,「導讀—科技治理: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頁262-269於《科技/社會/人2》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Jasanoff, Sheila&Sang-Hyun Kim. 2009. "Containing the Atom: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and Nuclear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Korea." Minerva (2009) 47:119–146

Week 6 (10.18) 使用者研究
繳交作業一:能源使用調查&節電方案
客座主講:吳澄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Week 7-10 日本綜研大「科學研究與社會」英語工作坊 (10.22-23,星期六-日)
此階段由綜研大伊藤憲二、飯田香穗里、水島希、大西勇喜謙等教師擔綱,包含三個主題「研究倫理」、「科學研究的社會史」、以及「科學研究的社會衝擊」。除了專題演講之外,並結合分組討論以及海報製作。並藉由老師的提問與建議促進學生思考STS相關議題。

1. 研究倫理
本單元提出對於研究倫理的基本知識與深入理解,包括研究活動的基本規範,並從違背研究倫理的案例來進行學習。在小組討論中,講題透過「最好與最壞的研究者」之專題討論及日本學者的課程講授,引導學生了解研究倫理之重要性及研究者的社會責任。課程內容延伸至研究詐欺(偽造、篡改、剽竊)、著作發表與同儕審查等項目。小組討論將分析現況,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Section 1 Research Integrity
This section aims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e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integrity. The lecture introduces basic rules and taboos in research activity, as well as some notorious cas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In the group activity, we discuss the ways to prevent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we aim to acquir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ach researcher in researchers’ community and in broader society.

2. 科學研究的社會史
本單元探討十七世紀以來的社會史,特別是奠基科學研究的基礎建設如何開始,使得科學成為國家資助的研究活動,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主題也探討科研究者角色經歷過哪裡變遷,面臨哪些到達難得。本單元將以演講以及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

Section 2 Social History of Research
This section explores the social history of research since the 17th century. The lecture in this section discusses how modern infrastructure of research emerged, how research became state-sponsored activities as its impacts on society became increasingly more far-reaching, how roles of researchers changed over time, and what moral dilemmas researchers began to face as a result. In addition to a lecture, this section includes some group activities to discuss some of the questions raised during the lecture.

3. 科學研究的社會衝擊
本單元以新興科技「基因編輯」為例,透過卡片互動與小組討論,探討科技可能帶給社會的倫理、法律以及社會意涵。

Section 3 Social Impacts of Research
In this section, we focus on social impacts of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responsibilities related to those impacts. This year's workshop topic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of gene editing (CRISPR/Cas9) and its curr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applications. Through a card-based activity and group discussions, we will explore 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ELSIs) of this new technology.

Week 11 (原W8:11.1) 技術物的政治性
陳信行,2016. 《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閱讀「第一章 緒
論」)。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參考閱讀)
Winner, Langdon. 1986/2004.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
導讀),頁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編)。台北:群學。
Ottinger, Gwen. 2011. “Environmentally Just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Justice 4(1):
81-85.

Week 12 (原W9:11.8) Open Space形成小組報告

Week13 (原W10:11.15) 科技的民主化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3: 1-49.
Epstein, Steven. 2005.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運動」(程雅欣譯、吳嘉苓導讀、
校訂),頁225-256於《科技渴望性別》。

Week14 (原W11:11.22) 科技治理工作坊I:野生動物復育(朱有田老師帶領)
國家公園的設立是提供自然野生動植物一個理想的生存棲地,在保育之下提供環境教育與遊憩的場域。因此不能有馴化貓犬在國家公園內活動。陽明山國家公園臨近臺北都會區,園區內有許多臺北市民棄養的貓犬,對於野生動物帶來生存帶來極大的衝擊。而貓狗也有動物權,在野生動物保育與動物保護你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Week 15 (原W12:11.29) 科技治理工作坊II:野生動物復育(朱有田老師帶領)
參考資料:我們的島「當野保遇上動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y95vsc05E

Week 16 (原W13:12.6) 公民科學與社會創新
Ottinger, Gwen. 2009. “Buckets of Resistance: Standard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itizen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35(2): 244-270.
梶雅範 ,2015,「痛痛病問題解決過程中,專家與市民扮演的角色」,頁21-56於《透視科技
與社會的九道工法》(藤垣裕子編,王珮瑩譯)。台北:群學。

Week 17 (原W14: 12.13) 準備期末小組報告

Week 18 (1.10)期末小組報告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  
第2週
9/20  科學的特性是什麼?STS的多重觀點  
第3週
9/27  西學東進?科技發展的全球與在地 
第4週
10/04  科技發展與傳統知識 
第5週
10/11  組裝科學 
第6週
10/18  使用者研究 
第11週
11/01  技術物的政治性 
第12週
11/08  Open Space形成小組報告 
第13週
11/15  科技的民主化 
第14週
11/22  科技治理工作坊I:野生動物復育(朱有田老師帶領) 
第15週
11/29  科技治理工作坊II:野生動物復育(朱有田老師帶領) 
第16週
12/06  公民科學與社會創新 
第17週
12/13  準備期末小組報告 
第18週
2017/1/10  期末小組報告 
第7-10週
10/22  日本綜研大英語工作坊II:科學研究的社會史 
第7-10週
10/22  日本綜研大英語工作坊I:研究倫理 
第7-10週
10/23  日本綜研大英語工作坊III:科學研究的社會衝擊